蒼鷺在蘆葦叢中捕食。
佇立在水邊的灰雁。
鸕鶿掠過水面。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開展日常巡護工作。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我區最大的黃河灘涂類型濕地自然保護區。
成群的水鳥在黃河灘涂上空飛舞。
黃河岸邊水草相依,一群白鷺振翅飛翔。
壯觀的青銅峽攔河大壩。
初秋時節的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水波蕩漾、蘆葦搖曳、飛鳥翔集,一派醉人風光。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6.23萬畝,核心區面積是13.12萬畝,加上近6萬畝的緩沖區,均為自然生態環境。另外7萬余畝的實驗區,涵蓋吳忠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青銅峽108塔、黃河大峽谷、大禹文化園等。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南段的核心區是聞名遐邇的鳥島。這里不僅有綿延起伏的丘陵和環流而過的黃河,也遍布著眾多的灘涂、沼澤及溝渠,加之地處我國西北及全球東亞——澳大利亞地區候鳥遷徙路線中轉站,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水鳥來此棲息、繁衍。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心湖約有3000畝,是鳥類繁衍生息的主要區域。”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科副科長林建虎說。
“每年4月和10月是候鳥北回和南遷時暫居庫區的時間,會停留1個月左右,隨后大部分繼續遷徙,也有一些鳥會留下來。”林建虎說,每年5月到8月是青銅峽庫區一年里最熱鬧的時候,選擇繁衍的候鳥通常在4月到7月孵化小鳥,這時中心湖東側的大多數蘆葦叢會被鳥兒踩平做窩,啁啾的鳥鳴聲此起彼伏。
站在中心湖邊放眼四周,一蓬蓬的蘆葦叢立于湖水間,大多頂上都有鳥窩,不時有鳥從頭頂飛過,小路另一側的灘涂上也遍布著一人多高的蘆葦,蚊子比比皆是。
“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青銅峽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泥沙淤積而成,也是寧夏最大的黃河灘涂類型濕地。”林建虎說,這里以前是村莊,有很多魚塘,成立自然保護區后,“綠盾”“綠衛”“退耕還濕”等一系列人類活動整治,給當地生物留出最大范圍的自然活動空間。近年來,保護區先后投入4000余萬元,先后實施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項目,并種植樹木10萬余株,為鳥類和其他生物營造越來越好的生存環境。
經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善,加之保護區毗鄰黃河,對岸就是牛首山,無人打擾的原生態模式,令此地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數據顯示,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現有動物292種,其中,鳥類有212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達60余種。
沿著中心湖邊的小路行至洪閘湖,鳥的數量明顯多了。洪閘湖的一處區域因白鷺數量比較多,被保護區工作人員稱為“白鷺園”。記者看見,在一處灘涂上,數十只幼年白鷺嬉戲,有的突然飛起盤旋幾圈,有的四處覓食。林建虎說,成鳥一般是5月到6月孵化小鳥,7月帶小鳥,8月,幼鳥基本全部出窩。在保護區出生的幼鳥10月成年后,有些會留下,但大多數會跟著候鳥向南遷徙。
這幾天,林建虎和同事在保護區巡查時,發現了燕鷗的身影。
“燕鷗在候鳥里是打頭陣的‘先鋒’,一部分心急的已經飛來了,等到了9月底或10月初,候鳥大部隊就來了。”林建虎說。(記者 李 濤 張 唯 左鳴遠 實習生 黎霽玥 文/圖)